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三下乡day4|对话大师,感受传统

2016年08月30日  

对话大师,感受传统

7月19日,是我们到潮州调研的第四天。我们与潮州市非物质文化专家组成员李常榕先生相约到了潮州市孙庆先潮绣研究所,拜访潮绣传承人孙庆先。 

孙庆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幅潮绣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特别奖”。 他开创的潮绣的双面叠绣手法,为潮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庆先大师在与团队交谈

在研究所里,我们团队对孙大师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潮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更好地完成调研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采访内容如下: 

问:曾有“广东男子精于绣功”这一说法,是什么原因让您接受潮绣并且传承潮绣的?

孙大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沿袭。一个家族的技法通常都是传内不传外,并且,潮绣世家出身的人从小深受潮绣文化的影响,把潮绣当作是自己情感倾注之品。广东男子接受潮绣的最初形式是构图,他们懂画图,比女子更具先到优势。

 

 

问:现在潮绣发展有遇到什么困难?

孙大师:潮绣技法不传外的传统其实正是潮绣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今被雇佣的工人往往只学粗糙的基本技法,只能下外在工夫,而最巧妙的手法,传承人往往自己保留,内层的技法不会展现在大众眼前。真正对潮绣有兴趣的年轻人,受制于谋生压力的同时,也苦于无法学到真功夫,这样的恶性效果,赶跑了多少潮绣爱好者。打破这种传统,首先传承人的观念要改变,认识到一味地保留只能让传统技艺流失,可以物色真正有天赋的人才来继承潮绣技艺;其次,工艺保障力度仍需加强。近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在加强,但国家中央政策之下的地方或私人,在这一方面上的具体做法仍然存在着许多泡沫,我们仍停留在“只做表面、不入深层”这一阶段。学校开设传统技艺专业,但这类专业仍是“冷门”,无人来报,根本做不起来。大多数人,更多的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兴趣来培养,而不是职业定向,扭转这一局面的根本,我们认为是职业保障。

问:目前潮绣的市场是否渐趋萎缩?

孙大师:我们认为,潮绣在市场上仍然是有前景的,只不过这一种前景不再是大众化的争相购买,而是一种供应平衡的状态。时代变革,人的需求在变化。如今,潮绣多作为装饰品,例如明星婚服、外交重礼等,精美、贵重的特征使其成为高档产品,普通民众无法受用。这样一种情况,其实并不是衰落,而是新生期,潮绣在转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据了解,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顾客的题材要求制作者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出现许多新型的事物,而潮绣的题材只停留在传统那几样上,这不仅是产品的单一化,更是技法创新等的停滞不前。将题材扩大到现代事物,潮绣将会获得新发展。

 

 

 

双面叠绣代表作:《金龙鱼》

 

双面叠绣代表作:《金龙鱼》

 

刘诗诗大婚裙褂

 

 

 

 

 

 

 

图/文学思“潮”社会实践队 

文/文学思“潮”社会实践队 

上一条:三下乡day5|踱步广济,仰止文师 下一条:三下乡day3|甲第深处,逢“知”己

关闭

©2025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