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微信前世今生了解微信蓬勃发展
——“微信的前世今生”新媒体前沿讲座
2018年3月31日下午三点,华商学院文学院文学系于励志楼D208举办了新媒体前沿讲座。此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来了腾讯微信产品经理刘晓旋来为17级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授课,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互联网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微信的前世今生”。

刘晓旋老师现任微信产品经理,大学时是新闻专业,后攻读传播学,曾负责腾讯QQ运营工作,见证了腾讯PC端转变为移动端的这一标志性过程。
讲座伊始,刘晓旋老师首先给我们分享了互联网的五个主要思维模式,首要的思维模式是“用户”。她向我们介绍了腾讯公司的“用户至上”原则: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她指出,这种“用户”模式要求我们打破以我为中心的固有思维模式,要有同理心,从用户角度思考出发,了解用户的画像、需求和场景心理。第二个思维模式是“市场”,其需要互联网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细分、竞品的分析和定位,探求新产品“市场有多大”,如何吸引更大的关注。紧接着的是“数据”思维模式,刘老师认为,数据是任何一个公司的宝贵财富,巨量的信息经过分析和调优,对产品的发展举足轻重。其四是商业思维模式,“如何赚更多的钱”支持公司持续良态发展。“时代”,是刘老师总结最后一个思维模式,一个产品,需建立在时代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紧接着第二部分,刘老师告诉我们的“法”中,概括为敏捷、试错和扁平三词。“敏捷”警醒着互联网从业者要“轻、快”,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勇于试错指导着产品不断被调整,另外,试错与调整更需要从业者的敏捷作为基础;扁平则是指组织结构,结构的扁平能让一线信息更快传达到高层管理层。这三法,刘老师建议我们在学生时代也可运用。

最后的“术”,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产品、研发、市场、设计、运营和设计的互联网五个工作流程分别的工作内容与就业者的工作素质要求。让我们对互联网的工作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明确了相关的就业目标。期间,刘老师在与我们的互动环节中,对于同学们的疑问,都一一答惑,或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业界的经验与学界的思想的交融,让讲座更加生动有益。

此外,关于微信的发展进程,刘晓旋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从原本的微信通讯功能不断完善,社交、支持语音、盛行视频通话、订阅号的资讯,从2010年的筹划启动,到如今忠实用户将近7亿,微信的蓬勃,与互联网的运营思维模式不无相关。
最后由传媒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谭天教授发表总结,谭天教授说到:这场讲座刘晓旋老师的分享“技术高,含量大”。的确,同学们在这场讲座中受益匪浅,刘晓旋老师用业界专业的知识与工作中的实战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分享,让我们对互联网有了更深与更新的认识。
